2022年11月,區古保委組織召開古城歷史文化遺存信息化建設項目專家驗收會,同濟大學伍江教授,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相秉軍院長等行業知名專家參加驗收,項目成果獲專家組一致通過。
一是“繡花式”功夫開展街坊深度普查,健全各類保護對象名錄。對平江歷史文化街區內21號、22號、28號、29號、30號街坊內傳統民居、保護對象開展全面普查,綜合文獻資料與現場訪談成果開展歷史院落案例研究,梳理全域水文化遺產資料,通過明晰技術路線,組織全覆蓋、全要素、全流程的“繡花式”普查,5個街坊共梳理傳統民居組群714處、傳統民居單體1730處、推薦歷史建筑50處、研究歷史院落案例25處、采集文物口碑98處、新發現古井、界石、門樓等歷史要素428處,共梳理姑蘇區范圍內水文化遺產1189處、結合首次保護對象普查成果,最終形成街坊保護與研究對象分布圖。
二是“毫米級”精度開展不可移動文物數字化保護,探索文物“生命周期”管理。綜合考慮文物等級、建筑結構、保存狀況等因素,選擇舒適舊居、大石頭巷吳宅、盛宣懷故居、吳梅故居4處,通過三維數字化掃描等科技手段,繪制建筑平立剖面圖、正射影像與三維模型,共采集建筑本體精密點云數據126.6億個,形成三維全景成果數據518站,繪制平立剖面圖109幅,構建文保單位室內外全要素仿真三維模型和傾斜三維模型各4個。創新開展胥門古城墻修繕前后空間信息留存,開展前后對比分析,定期出具金門、閶門、胥門3處古城墻變形監測報告,探索健全城墻“生命周期”檔案。選取至德坊等19處古牌坊開展數字化保護與變形監測,采集古牌坊完整點云數據及周邊實景數據,建立精細化三維模型,實現在線瀏覽與位置發布。
三是“數字化”加持升級古城保護信息平臺,優化歷史遺存“一圖展示”。明確數據庫建設標準,統一坐標系統與精度要求,做好普查數據處理、檢查及入庫相關工作。在首次保護對象普查成果基礎上,接入街坊信息采集、不可移動文物數字化保護與各類保護對象動態監測數據,按街坊、街道、社區生成保護對象分布圖,全面展示文物建筑全貌與細部構建,實現蘇式傳統建筑云游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