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區古保委組織開展“古城細胞解剖工程”先行先試項目評審驗收工作,項目建設成果順利通過專家驗收。截至目前,“古城細胞解剖工程”累計完成古城27個街坊信息采集(總面積約642.81萬平方米)以及20處文保單位數字化保護(總面積約3.42萬平方米),通過對近2萬戶居民的入戶調查,街坊信息采集共梳理傳統民居組群3797處、傳統民居單體9357處,形成推薦歷史建筑201處,研究歷史院落案例157個,新發現古井、古樹、門樓等各類保護要素2885處;文保單位數字化保護共采集三維點云數據467.76億個、三維全景數據3163站,構建文保單位三維模型20個。項目入選江蘇省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案例,在焦點訪談、央視新聞、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主流媒體上宣傳報道。
一是強化全方位組織保障。建立“古城細胞解剖工程”先行先試項目建設領導小組,組建由古建、園林、規劃、文史、地理等各學科專業人員構成的工作團隊,開展工作動員與培訓,區古保委、屬地街道社區、網格員全程參與項目實施。實行“單位‘內審’+專家智庫‘外審’”的雙重保障質量體系,主持召開項目推進會、評審會、驗收會,邀請伍江、鄧東、張泉等行業頂級專家參與中期評審與項目驗收,進一步提升項目成果科學性和適用性。
二是優化“全要素、全覆蓋”的項目實施路徑。實行統一部署、分頭實施、整體推進的工作思路。以街坊為基本單元,開展傳統民居、推薦歷史建筑、其他建筑等信息采集、明晰保護價值,實現入戶率達95%以上,選取23、24號等4個街坊開展保護更新設計,做好項目儲備;以文物建筑單體為對象,以“毫米級”測繪精度為目標,開展文物建筑空間信息采集、三維模型構建以及數據庫建設和孿生應用研究,梵門橋弄吳宅試點建設古建BIM系統。
三是深化全鏈條項目成果總結與應用。升級打造古城保護信息平臺,實現普查成果數字化表達與應用。加強與規劃部門對接,推進項目成果在規劃修編、街坊城市設計、更新方案制定和保護更新項目設計等方面的有效應用。文物建筑三維建模為修繕保護、活化利用提供基礎依據,創建古構件數字庫,展現蘇州古建基因,為應用場景開發、文旅融合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