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網格化”激活基層治理。將文物建筑安全納入社區網格化巡查體系,每月對全區各類文物建筑開展全覆蓋巡查,重點巡查文物建筑本體建筑安全情況、消防隱患情況等,及時掌握文物安全“第一手”情況。配合市文物保護管理所,開發文物社區網格化巡查系統,實現與古城保護信息平臺的實時對接,下一步將100%全覆蓋。
二是“專業化”保障專業評估。聯合市文物部門,聘請第三方專業團隊開展文控保建筑安全專項檢查評估,準確掌握文控保建筑安全底冊清單。依托專業團隊,對胥門、金門、閶門3處古城墻及19處古牌坊開展周期性監測,全面掌握分析變形、沉降情況,為建立安全應急預案、做好預防性保護提供數據支持。聯合供電公司開展電力隱患專項排查,覆蓋全區438處文控保建筑,梳理風險問題清單。截至目前,已排查各類文控保建筑和文物行業工地400余處,建筑、古橋、古井等文物登錄點277處,閉環反饋落實整改隱患數量250余處。
三是“數字化”拓寬智慧管理。借助科技手段持續推進文物建筑智能消防工程,目前已安裝電氣火災探測設備1189個,國保單位24處和省保單位37處視頻監控,基本實現居住類文物建筑安裝全覆蓋,通過統一監測平臺實時對接古城保護信息平臺與聯動中心平臺。在江蘇按察使署舊址修繕中首次建設BIM系統,通過數字信息化手段,破解建筑構件測繪精度低、項目造價估算困難、工程進度不易把控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