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姑蘇區白洋灣街道玉景灣花園2號門進入小區,綠底紅字的“騎手地圖”導覽牌格外醒目。25幢樓棟被紅色標識精準標注,兒童樂園、議事廳等公共區域一目了然。一位美團外賣騎手駐足查看,手指在地圖上快速劃過:“以前來這送餐得繞七八分鐘,現在照著地圖,一兩分鐘就能找到樓。”
如今,這份標明點位的“騎手地圖”已在轄區19個小區鋪開,成為白洋灣街道打造“幸福港灣”的縮影之一。白洋灣街道深入推進黨建引領“海棠紅·幸福里”建設,因地制宜推動實施“幸福港灣”計劃:通過“幸福觸手及”“幸福人人議”“幸福你來點”三大行動,打造幸福空間、搭建議事平臺、提升服務實效,提升百姓幸福指數。
一張騎手地圖:雙向奔赴更暖心
玉景灣花園是白洋灣街道管轄體量最大的商品房小區,有3993戶居民,樓棟分布較為復雜,周邊餐飲業密集。“導航顯示已到達,實際卻要繞行七八分鐘。”玉景灣社區黨務工作者李芹清晰記得,在此前走訪過程中,不少騎手反饋“找樓難”。為此,社區在人流密集的2號門、3號門等入口分設導覽牌,快遞柜、垃圾房等設施,以不同符號標注。
一份“幸福地圖”承載著人文關懷與溫情,在社區迅速蔓延開來。李芹指著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門口右側空地介紹,社區黨支部還將在此打造騎手戶外休息空間,為騎手配備桌椅、清涼物資、風扇等基礎休息納涼設施。“我們已經打造了室內騎手驛站,但戶外空間更自在隨性,他們跑單累了,可以在這短暫休憩中緩解工作疲憊。”社區還計劃通過騎手開放日活動,及時收集、滿足騎手需求。
將心比心,以心換“新”,騎手也積極參與到社區治理中來。富強社區黨委以“騎手地圖”為依托,發起“小哥順路探視,老人安心居家”活動。“社區對我們很好,我們也想為社區做點事。”餓了么騎手王志剛主動報名該活動。作為富強新苑31幢的住戶,他同時也成為了小區獨居老人的“順路探視員”。
包括王志剛在內,富強社區通過比對配送數據,篩選出8名居住在本小區的騎手,在征得老人同意后,將結對信息手寫在社區公告欄。社區工作人員杜依婷介紹,“以56幢為例,這幢樓有5戶獨居老人,每天中午大概有3批騎手經過,社區牽線讓結對騎手在送餐途中每次順路敲個門,完成‘三看’——看門窗、看垃圾、看燈光。”4月以來,8名騎手日均觸發探視服務20余次。家住23幢獨居老人杜全英十分感慨:“孩子們在外地,但每天都有騎手順道關心,心里踏實。”
這種“雙向奔赴”的溫情,真正讓白洋灣成為“幸福港灣”。此外,街道還整合養老、醫療等各類資源繪制27處小區“幸福地圖”,并盤活2527平方米閑置空間,改造為理發亭、讀書角等服務場所,為居民打造更多“幸福觸手及”空間。
一場樓棟見面會:排憂解難更有力
近期,在白洋灣街道的各個小區里,一場場特別的會議——“樓棟見面會”正火熱開展。
來到虎池苑9幢的樓道共享空間內,二十余位居民坐在長椅上,樓道長張海霞的筆記本上記著8條待辦事項,涉及安全窗維修、電梯維保、樓道清理等。社區書記、物業經理與街道業務負責人現場辦公,經90分鐘討論當場給出各事項的優化方案。散會時,居民們還一同商議好:“每月最后一個周五下午三點,樓棟議事會準時開張。”
4公里外的路南苑9幢的“樓棟見面會”正上演暖心一幕。路南社區黨委書記王蕾向大家解釋,之前在走訪時了解到三樓有一戶聽力障礙的獨居老人不慎摔倒,存在腿腳不便的情況。話音剛落,居民張先生便響應道:“我家有之前摔傷時用過的輪椅,可以拿給老人用!”其他居民也紛紛建言獻策,還共同擬定“紅心關愛項目”計劃,內容涵蓋為獨居老人安裝聲光門鈴、在樓道增設助老扶手等。
像虎池苑、路南苑這樣的動遷安置小區,白洋灣街道共有14個,占街道內小區總數約74%,服務對象上既有動遷居民,也有占比不斷上升的新市民群體,基層治理的訴求更加復雜多元。為此,社區變“居民上門反映問題”為“主動深入居民群體”,讓噪聲糾紛、占道堆放的關鍵小事“不出樓棟”就能快速解決。
虎池苑社區工作人員陳丹燕介紹,線下有樓棟見面會,線上每幢樓還建有“幸福家園微網群”,讓小事解決“不過夜”。對于治理“硬骨頭”,則在“社情民意聯系日”上聯動多部門專項推進。此前,針對沿街商鋪步道地磚破損的問題,社區召集市政、物業、商戶等共同協商制定具體的修繕方案,對破損步道地磚及時進行修復和更換,目前已經在走采購流程,逐步修復中。
緊扣多方共治,白洋灣街道形成“幸福人人議”局面。依托搭建的“小區黨組織+物業企業+物管會(業委會)+居民黨員代表”四方協同治理平臺,去年以來,街道各小區黨組織全年累計開展協商議事378場,統籌實施小游園打造、便民充電樁增設等“家門口”的微改造、微更新超50項。
一輛微型巴士:半徑延伸更便民
上午11點,從白洋灣公園地鐵口出來,一輛寫著9052路的粉色微型公交慢慢停下,車身“蘇暖暖”主題字在陽光下格外醒目。“現在去地鐵站換乘可太方便了”“接送孩子又方便又安全”……陸續下車的居民們對這趟微型公交贊不絕口。
這是蘇州首條“入駐式”社區巴士,與傳統的公交巴士不同,巴士專為社區居民“量身打造”,在體積上,考慮到了社區窄路多,因而設計得比傳統巴士小,站點也是根據社區居民出行的習慣而設計的。巴士全長4.1公里,以彤云嘉卉小區為首末站,途經機電城、科技產業園、虎丘實驗小學、白洋灣公園等10余個站點,且每隔20至25分鐘錯峰發車,居民乘坐一趟車即可完成通勤、購物、休閑、接送孩子等日常需求,相當于是居民的“社區生活服務專車”。
社區巴士的落地,離不開白洋灣街道“幸福你來點”行動。“當時,新建好的彤云嘉卉小區剛剛過了集中裝修期,部分老百姓已經住進去,但沒有直通該小區門口的車次,最近的站臺將近700米。”領秀金品社區黨總支書記王榮說,在一次社情民意聯系日中,有居民反映,對于老年人、兒童以及行動不便的人群來說,這樣出行十分不便,轄區的上班族也提出希望能開通一條支持快速換乘地鐵的公交線路。
在多輪深入研討、實地勘察、民意調研后,社區積極與街道、公交公司等對接,去年底形成初步方案,于清明節假期前開始試運行。9052路在規劃上飽含著為民服務的初心:新建小區裝修期剛過,公交站也同步落成。首末站站點還設置了蘇州首個公交管家社區服務點,提供意見收集、定制出行、出行規劃等服務,未來還將推出洗車養車、家政預約、快遞代收、送餐送菜等便民項目。
“公交線路的優化,就是一句話‘老百姓想去哪兒,我們就往哪去開’。出行問題解決了,才可以做更多延伸性服務。”王榮介紹,社區通過公交管家社區服務點收集到了一批新需求,比如增設菜場站點、延長晚班時長等,這些需求將納入下一輪線路優化方案。
通過“幸福你來點”活動,白洋灣街道形成6大類146項需求清單,依托日照中心等陣地,提供共享食堂、理療等20多項服務,聯合共建單位打造43個服務點位,開展樂齡學堂、青年夜校等活動400余場。
摘自2025年4月25日《新華日報》 作者 秦建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