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蘇州各大文旅商業街熱度高漲,而與之相鄰的“后街”憑借差異化定位、本土化特色和沉浸式體驗,也成為市民游客探索城市煙火氣、享受愜意時光的熱門選擇。假期里,記者來到姑蘇古城知名街區的支路小巷,探訪城市“毛細血管”里的新興業態,感受蘇城“后街經濟”的蓬勃脈動。
5月4日下午2點的十全街人流如織、熱鬧非常,僅一河之隔的帶城橋下塘奇奇怪物手工雜貨鋪里,時間卻仿佛靜止著。門口一枝月季熱烈盛開,貨架上繽紛多彩的陶器可愛搞怪,在蘇州工業園區工作的郝家明正和從淮安來蘇過假期的女友用陶泥捏著“卡皮巴拉”。“這里可以DIY陶藝,而且人少安靜。”郝家明說,他從社交平臺上發現這家小店后前來探店,體驗感超出預料。
“店鋪選址帶城橋下塘是因為這里不像知名古街巷那樣喧鬧,同時又具有蘇州氛圍,很‘小巷人家’。”店主“大白鵝”介紹,現在越來越多消費者發現了姑蘇古城小街巷的趣味,有些網友在社交平臺刷到小店就會前來探店打卡,面積僅有約十平方米的小店當天已經接待了十余組前來體驗陶藝手作的顧客。
向西走,與十全街同樣相隔不遠的“M+駐這里”創意設計產業園曾經是伯樂中學舊址,經過“微改造”化身成了潮流文化氛圍濃厚的新興打卡點。產業園中間的草坪上,市民洪先生正與3個月大的柴犬玩耍;一家面包烘焙店因“窗前有一棵大樹”選址在此,店門口,蘇州人來女士帶著遠道而來的朋友享受鬧中取靜的愜意時光;另一家甜品店的后院裝飾了極具異域風情的小型噴泉,幾名高中生相約在這個充滿氛圍感的小店給心愛的“吧唧”(二次元領域的徽章周邊)拍照。
探店、尋寶廣泛流行,“藏”起來的小店逐漸成“賣點”。烏鵲橋路、帶城橋下塘、滾繡坊、長洲路等十全街的支路小巷,擁有時尚沉浸的新興業態、更為方便的停車體驗、松弛愜意的消費場景,與“主街”互補互促,開辟出街區商業的全新空間、打開文旅體驗的全新維度。
目光向北,“古城頂流”之一的平江路也以其熙攘人流,帶動“后街”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
5月4日下午4點,平江路的游人摩肩接踵,不少身穿漢服、旗袍的游客正倚在古橋上,請同伴抓住時機、找準角度定格獨特的江南氛圍。游客們旺盛的“變裝”熱情,促成了與平江路相連的肖家巷以“旗袍一條街”的新身份火熱出圈。據記者現場估算,僅413米的肖家巷集聚了近20家傳統服飾體驗店,各種配飾、裁縫店、復古風理發店也應有盡有,一站式滿足游客“出片”需求。
在漢韻軒漢服體驗店,店內各類漢服款式齊全、琳瑯滿目,十個妝造工位都已坐滿顧客,墻邊更有十余名正在等待的消費者。“‘五一’假期每天能接待六七十組客人,每名顧客平均消費可以達到400元左右?!痹摰旯ぷ魅藛T楊先生介紹,得益于附近平江路、觀前街的龐大客流量,附近的幾家店生意都很好。
除了換上一身漢服,在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戴上XR眼鏡也能“穿越”。與肖家巷平行的大儒巷有一家“浸趣玩”XR劇場,一對母子正在店內感受沉浸式體驗項目《虎丘秘境》。該項目高精度復原兩千多年前的虎丘山文化古跡,利用XR(擴展現實)技術帶領體驗者“穿梭歷史長河”,跟隨劇情指引經歷文化探秘故事,了解古城發展脈絡。
非遺手作、科幻體驗、萌寵互動……這個假期,平江歷史文化街區的支路小巷正與“主街”交織出“穿越古今、虛實交疊”的沉浸式文旅體驗,將觀光打卡進一步拓展為深度感受?!昂蠼纸洕钡呐畈?,讓“主街”流量轉化為在地消費的“留量”,更進一步激活著平江歷史文化街區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
名詞解釋:“后街經濟”
“后街”概念與“主街”相對,主要是指商業中心內部或周邊的支馬路。“后街經濟”是對巴黎香榭麗舍大道、紐約第五大道等國際頂級商街發展模式的借鑒、吸收和總結,是指利用“后街”打造特色商業和品牌,集聚多元業態,使其與商業中心主干道的業態互補互促。
摘自2025年5月6日《姑蘇晚報》記者 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