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姑蘇區深入推進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目前,全區累計完成不可移動文物實地調查1677處,其中復核1619處,新發現58處,完成“三普”復查任務的97.7%。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四普”過程中,普查團隊在景德路272號、環秀山莊東側圍墻外,發現一處海棠亭。經現場研判與史料研究,結合國家文物局新發現文物點認定標準,該處具有較高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
姑蘇區作為首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和首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核心區,文物體量大,建筑結構復雜。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數據顯示,姑蘇區登記各級不可移動文物1657處,約占全市總量的43.6%。
記者了解到,此次新發現的這處亭子建于清代初期,因亭子的形式如海棠而得名。民國《香山小志》記載,海棠亭為清代香山幫著名工匠徐正明的傳世之作。該亭是四角四柱攢尖式小亭,玲瓏巧致。這座亭子除了出檐椽子是直線形外,其他部分都由海棠形曲線組成。有的雕成整枝狀,有的雕成花籃狀,制作精細,反映了香山幫精湛的工藝。在清代末期,海棠亭所在的宅院為清代狀元潘世恩第四子潘曾瑋購得,并建成著名的西百花巷4號?閑草堂。1923年,潘家將宅子賣給“福源錢莊”創辦人程笏庭。20世紀50年代,此地成立劇裝戲具廠,原建筑逐步拆除改建。宅院里的海棠亭,因為建筑藝術價值較高,在20世紀70年代劇裝戲具廠改建廠房時,整體移建到蘇州刺繡研究所。
此外,在此次“四普”過程中,普查團隊在黃鸝坊橋邊還發現了第一直河駁岸。該駁岸是古城三橫四直水網中,南北向第一直河的河道駁岸。其中部分駁岸還保留著古代、近代時期的原樣做法。該駁岸為蘇州“水陸雙棋盤”物質構成中的重要一環,是“人家盡枕河”的支撐構造,也是蘇州水文化的具體體現。
海棠亭、第一直河駁岸等新發現文物點的價值挖掘過程,是姑蘇區“四普”工作的生動實踐。自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開展以來,姑蘇區組建由文物、地理信息、歷史、人文等專業人才組成的文物普查團隊,按照東、西片區平行開展外業普查的工作模式推進文物普查實地調查,目前已基本完成“三普”不可移動文物實地復核工作。
摘自2025年4月10日《蘇州日報》記者 胡毓菁 通訊員 戚雅婷